热门搜索: 岩藻多糖   幽门螺杆菌
首页 > 改善胃肠道
告别胃病!注意日常生活中的“养”与“防”
发表时间:2025-10-11         作者:BMSFu®岩藻多糖         来源:岩藻多糖公众号        
分享至


“又胃疼了?吃颗药吧。”


这大概是很多胃炎朋友的日常写照。吃药时有所缓解,一旦停药或是饮食稍不注意,那熟悉的隐痛、腹胀、恶心、反酸便会卷土重来,仿佛陷入一个无尽的循环,这种反复的难受,不仅消耗着身体,更消磨着心力。


药物治疗是重要的“突击队”,负责扑灭急性症状的火焰;而真正的“持久战”,需要依靠日常生活中的“养”与“防”。今天,我们就来聊聊,除了吃药,我们还能为胃做哪些事。


一、筑牢根基:不可或缺的饮食纪律


胃是食物加工厂,饮食是养胃的基石。规律饮食比吃什么补品都重要。


1、温和软烂,细嚼慢咽:拒绝“趁热吃”,选择温软、易消化的食物,细嚼慢咽,就是为胃减负最直接的方式。


2、定时定量,少食多餐:避免饥一顿饱一顿,尝试将一日三餐的量,分摊到四到五餐,减轻单次消化负担,让胃处于一个平稳的工作状态。


3、远离“刺激源”:辛辣、油炸、生冷、过甜、过酸的食物以及咖啡、浓茶、酒精等,都是常见的胃黏膜“刺激源”。学会倾听身体的反应,建立自己的“食物黑名单”。


二、釜底抽薪:关注被忽视的感染源头


许多胃炎的反复发作,背后可能藏着一个“隐形破坏王”——幽门螺杆菌,它是唯一能在胃中存活的细菌,是导致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甚至胃癌的元凶。


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胃炎称为“幽门螺杆菌胃炎”,占人群全部胃炎病例 70%以上。所有幽门螺杆菌自然感染菌株都具有致病性,所有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均存在病理学的慢性活动性胃炎改变[1],因此“及时清幽”,是阻断胃炎反复的重要一环


近年来多项研究表明:岩藻多糖具有抗幽门螺杆菌的健康功效[2]

①2019 年,明月海藻集团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开展岩藻多糖抗幽门螺杆菌临床试验,结果显示:单独使用岩藻多糖的有效率(77.3%)与标准四联疗法有效率(84.6%)接近,岩藻多糖联合四联疗法有效率最佳(100%);应用岩藻多糖联合四联药物较单独应用四联药物根除幽门螺杆菌可显著改善患者消化系统症状,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下降。


②2020 年,明月海藻集团海藻活性物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展岩藻多糖清除幽门螺杆菌有效率与剂量研究临床试验,结果显示,岩藻多糖每天用量在 0.6g 以上具有 75%以上的有效率


结论:岩藻多糖作为大分子水溶性多糖,能够与胃部幽门螺杆菌产生特异性识别,并能够吸附幽门螺杆菌排出体外,可以广泛用于抗幽门螺杆菌的产品开发中。


三、修复防线:主动养护


胃黏膜是胃的天然保护屏障。养胃的核心,在于修复和强健这道防线。


大量研究表明:岩藻多糖不仅能够清除幽门螺杆菌,还具有修复胃黏膜的健康功效。


①2011 年,印度尼西亚大学 Kaka Renaldi 教授团队研究了岩藻多糖对胃黏膜的修复作用临床效果,34 位慢性胃炎患者分为两组,试验组 16 人,每天服用岩藻多糖(28 天),对照组 18 人。临床试验结果显示,服用岩藻多糖后慢性胃炎患者胃窦和胃体的黏膜厚度都得到显著提升,分别增加 12.42μm 和 11.21μm[3]


②2015 年,黄衔等人研究了慢性乙酸胃溃疡在岩藻多糖作用下的疗效,他们对患有乙酸胃溃疡的小鼠喂食岩藻多糖,观察小鼠胃溃疡情况,实验结果显示,胃溃疡小鼠喂食岩藻多糖后,胃黏膜损伤得到修复,溃疡面积减少,具有很好的治疗胃溃疡作用[4]


四、身心同治:管理“情绪胃”


您是否注意到,在压力大、情绪焦虑或紧张时,胃病更容易发作?这并非错觉。大脑与胃肠通过“脑-肠轴”紧密相连,情绪会直接影响胃肠功能。


1、学会减压:找到适合自己的放松方式,无论是散步、听音乐、冥想还是与朋友倾诉,给情绪一个出口,就是给胃一个喘息的机会。


2、保证睡眠:优质的睡眠是身体最好的修复剂,也包括胃黏膜的自我修复。


养胃护胃绝非一日之功,它需要我们成为一个主动的“健康管理者”,有严格的饮食纪律、筛查根除幽门螺杆菌、主动修复胃黏膜以及保持愉悦的心情。在这一背景下,岩藻多糖这类天然成分的价值愈发凸显——通过 【清除幽门螺杆菌的潜在威胁】与【加速胃黏膜的自我修复】 双管齐下,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从根本上“强健胃防线”的全新思路。从被动应对到主动养护,这或正是我们告别胃病反复折磨的真正希望所在,岩藻多糖,给予您勤劳的胃最温柔的守护~


青岛明月海藻集团,依托其深厚的海藻研究背景,自主研发的BMSFu®岩藻多糖纯度高,功效基团稳定,能精准实现 “清幽”与“养胃” 的双重目标。在纷繁的市场中,认准这样拥有强大科研实力的品牌,能让您的养胃之路更踏实、更安心。


[1]《2023年中国幽门螺杆菌感染防控白皮书》[2]青岛明月海藻集团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临床试验[3]Kaka Renaldi, et al. The Indonesian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2011, 12, 79-84.[4]黄衔, 钟志旭. 北方药学, 2015, 12(2): 97-98.



新闻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