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聚餐应酬已成为工作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热气腾腾的火锅、热闹非凡的自助餐、深夜的烧烤摊......这些美食社交的背后,却隐藏着一个被忽视的健康隐患——幽门螺杆菌感染。
1982年,澳大利亚科学家罗宾·沃伦和巴里·马歇尔在人类的胃里发现了一种奇怪的细菌——幽门螺杆菌。当时这个观点并未得到医学界的广泛认同,为了说服质疑者,马歇尔甚至亲自喝下含有这种细菌的培养液,结果患上了严重的胃炎。
2005年,罗宾·沃伦和巴里·马歇尔因发现幽门螺杆菌、胃炎和溃疡病之间的关联获得了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幽门螺杆菌是目前所知唯一能在人胃中生存的微生物种类,全球大约一半人都感染了这种细菌。
幽门螺杆菌主要通过口-口传播。在中国,幽门螺杆菌感染率接近50%,全球范围内,因幽门螺杆菌而罹患胃癌的新增和死亡患者,约一半来自中国。聚餐时的共食习惯、不使用公筷、互相夹菜等行为,都增加了交叉感染的风险,这就是为什么幽门螺杆菌感染常有家庭聚集性,经常外出聚餐应酬的人群感染率更高。
大多数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并不会表现出症状,但对大约五分之一的感染者来说,这种细菌会在多年后引发胃炎,进而导致多种疾病,如消化道溃疡、胃粘膜溃疡等。
幽门螺杆菌
更严重的是,幽门螺杆菌感染被证实与胃癌密切相关。世界卫生组织将幽门螺杆菌列为一级致癌物。在胃癌患者中,至少有90% 的癌症发病被认为与幽门螺杆菌有关。
常见的检测方法有以下几种:
1、血液检测寻找相应抗体;
2、粪便检测寻找细菌痕迹;
3、胃镜下活检;
4、C13或C14呼吸试验检测相应指标。
其中,C13或C14呼气试验因其无创、简便、准确度高,成为目前临床上较为常用的方法。
目前主流的治疗方法是三联或四联疗法(即一种质子泵抑制剂+抗生素+铋剂)。这类方案普遍存副作用大(易导致肠道菌群失调,消化功能紊乱)、吃药方式复杂、耐药率高等问题。在一线方案中,仅有65%的根除率,仍有35% 的患者细菌不能被根除。
近年来,随着海洋活性物质研究的深入,从褐藻中提取的岩藻多糖(Fucoidan)引起了科学界的广泛关注。
研究发现,具有硫酸基的岩藻多糖,具有很强的结合幽门螺杆菌、抑制幽门螺杆菌与胃黏膜上皮细胞黏附的作用。其作用机制是:岩藻多糖特有的硫酸基与幽门螺杆菌结合,使其无法吸附在胃壁上,并随正常代谢排出体外,这是一种物理吸附的方式,区别于药物,没有副作用困扰。
1995 年,瑞典隆德大学(University of Lund)微生物学家 Torkel Wadstrom 教授首次证实岩藻多糖能够与幽门螺杆菌结合,具有抑制幽门螺杆菌的黏附作用。
2019年,青岛明月海藻集团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进行的一项临床研究显示:单独使用岩藻多糖的幽门螺杆菌清除有效率达77.3%,与标准四联疗法清除有效率接近,而岩藻多糖联合四联疗法清除率可达到100%。岩藻多糖不仅能清除幽门螺杆菌,还能保护胃黏膜。研究显示服用岩藻多糖后慢性胃炎患者胃窦和胃体的黏膜厚度都得到显著提升。
此外,岩藻多糖在改善酒精性脂肪肝方面也具有一定的作用。研究显示:岩藻多糖能够显著降低小鼠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水平,保护酒精性肝损伤,显著改善肝功能。
胃健康是整体健康的基础,特别是对于经常应酬的你,千万别等到胃痛难忍时才想起关注它。
选择幽门螺杆菌清除方案时,安全性与有效性同样重要。源自褐藻的岩藻多糖,以其独特的物理吸附机制,为我们提供了兼顾两者的新选择。在这一领域,明月海藻集团凭借其在海藻活性成分研究上的深厚积累,为市场带来了高纯度的BMSFu®岩藻多糖产品,其临床研究显示的清除效果,让这一天然解决方案更加值得信赖。
清除幽门螺杆菌,守护胃部健康,从今天开始,从选择科学验证的解决方案开始。
[1]王璐璐,刘海燕,张健,李群飞,宗玉霞,姜进举。 岩藻多糖改善胃部疾病的研究进展。《中国食物与营养》, 2021, (4): 58-62.[2]吴晓磊, 赵芳, 李爱民, 李颖, 邹鹏飞, 邢岩, 杨晓珺。 一种抑制幽门螺杆菌的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中国专利, 2022.[3]Protective effects of fucoidan against ethanol induced liver injury through maintaining mitochondrial function and mitophagy balance in rats. Food Funct., 2021.[4]Siiri Hirmo, Meeme Utt, Martina Ringner and Torkel Wadstrom, Inhibition of heparan sulphate and other glycosaminoglycans binding to Helicobacter pylori by various polysulphated carbohydrates. Immunology and Medical Microbiology, 1995,10, 301-306.